設計培訓:模具頂出零件分類和頂出行程設計教程
制品頂出是注射成型過程中最后一個環節 , 當制品在模具中固化后﹐需要有一套有效的方式將其從模具中頂出﹐頂出質量的好壞將最后決定制品的質量 , 因此, 制品的頂出是不可忽視的. 且在頂出中不能使制品變形﹑頂白﹑破裂等損壞制品的現象。 這種裝置就是頂出系統﹐頂出系統有如下幾類﹕ 1.圓頂針 2. 扁頂針 3. 套筒 4.頂出塊 5.脫料板 6.斜銷7. 氣頂 。
一:在設計頂出系統時應遵守下列原則 :
(1).為使制品不致因頂出產生變形﹐破裂 ,穿孔等 ,推力點應作用在制品能承受力最大的部位 ,即剛性好的部位 ,如筋部 ,突緣 ,殼體形制品的壁緣等處 .
(2).為避免頂出痕跡影響制品外觀 ,頂 出裝置應設在制品的隱蔽面或非裝飾表面 .對于透明制品尤其要注意頂出位置及頂出形式的選擇.
(3)﹑頂出行程一般在制品脫離模具 5~~10mm﹐對于簡單﹑大型的制品可頂出行程是制品深度的 2/3。
(4)﹑回位桿 (RP)﹕在頂桿頂出制品后﹐其頂端會高出模穴許多﹐避免在下次合模前撞壞模仁﹐必須有保護機構﹐所以設置回位桿 (RP)﹐也可設置拉回機構和彈簧助其復位。
(5)﹑頂桿端面一般會低或高于模穴面 0.05~~0.1mm。是高或是低由要與產發人員協商。
1.圓頂針
圓頂針 :為最普遍最簡單的頂出裝置﹐圓頂針及頂針孔都易于加工 ,因此已被作為標準件而廣泛使用。在加工較長的頂針孔時可采用距公模入子表面一段距離后改為擴孔的方式來減少頂針與模具接觸面 .避免發生咬蝕以簡化模具制造 .頂針需淬火處理 ,使其具有足夠的強度和耐磨性。在成品表面為曲面時應注意圓頂針的防轉。其類型可分為﹕單節頂針和雙節頂針
2.扁頂針
扁頂針 :當成品空間較小 rib 較深﹐不易排部較合適的圓頂針時采用扁頂針﹐一般排部在成品 rib 的底部。扁頂針孔一般采用線切割加工 ,扁頂針需淬火處理 ,使其具有足夠的強度和耐磨性,扁頂針的形狀 (如圖 )R 角處增頂針強度 .
3.套筒
套筒(頂管):當成品有 boss時使用﹐一般排部在成品 boss的底部
4.頂出塊
在一些模具中 ,由于成品的側壁太深 ,極易包裹模仁產生很大脫模力 .為使成品易于脫模使用頂出塊配合頂針的頂出結構
5.脫料板。
脫料板頂出適用于筒形塑件 ,薄壁容器以及各種罩殼形塑件的脫模頂出 .這種頂出機構的主要特點是頂出力均勻 ,平穩 ,頂出力大 ,塑件不易變形 ,而且表面不留頂出痕跡 ,結構也比頂管脫模機構簡單 ,不需設置復位裝置 ,合模時靠定母模板分形面的推力即可使頂出機構復位 .這種結構的缺點是型腔和型芯需分別設在定模和動模上 ,成型出塑件外形與內孔間的同心度較低。
6.斜銷
當成品中使用斜銷較多且其它地方不易排頂針時就可直接用斜銷來頂出成品 。
7.氣頂 。
氣頂出方式不論是在公模部份或母模部分,其頂出都很方便,不需要安裝推板 .在頂出過程中整個制品的部均受同樣地的壓力 ,所以即便是軟的塑料 ,也可以在不發生變形的條件下脫離模具,通常氣頂出要求脫模斜度最小大于 2°,所以對于形狀復雜需要較大脫模力的制品,則無法滿足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