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位結構: 當塑件上具有與開模方向不同的內外側孔或側凹時,塑件不能直接脫模,須將成型側孔或側凹的零件做成活動型芯, 在開模前先將之抽出, 然后再將塑件頂出, 成型側壁較深且側壁不允許有脫模斜度的制品,成型側壁較深且要求高亮度的制品,也需要采用行位結構。 A) .行位在設計中應重點注意的事項: I.行程:為保證利于脫模,行位移動距離一定要充分;一般以制品可以脫模的最小移動距離加 3~5mm為行位最小行程 II.限位:在開,合模過程中,由于場面分型與抽芯機構的自重和運動慣性,可能會使其在開模后位置發生改變,導致下一次合模時因斜導柱(或斜契)插入位置不對而發生碰撞。 III. 導向:為使行位運動平穩,對位準確。在其移動方向必須設置導向裝置,如壓板導向等,在行位滑動面周邊不能有阻礙其運動的尖角,毛刺等。 IV ,行位在運動過程中,部能與頂出系統發生干涉,涂過因結構限制不能避免干涉,就必須對頂出系統采取先復位機構。 V.為確保制品在開模時,不會因其對行位的 ”抱緊“作用而產生變形,或粘附在行位上,當行位成型薄而形狀復雜的制品時,需要設置行位推頂裝置。 VI .行位在工作中,應移動輕快,拆卸容易,維修方便。 VII .對于幾何尺寸較大的行位,應設置冷卻水道。